Search


供需嚴重不匹配終於導致的紙媒歹年冬

一股紙媒冷風從西方吹來。這股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供需嚴重不匹配終於導致的紙媒歹年冬

一股紙媒冷風從西方吹來。這股冷風的名字叫做「英國獨立報」。

獨立報將在3月26日發行最後一份紙本報紙。報社母公司ESI集團的俄羅斯裔老闆在一封發給員工的電郵中說,如果不做數位轉型,紙媒銷量會繼續下跌。ESI也宣布裁員,但不確定要裁多少。

紙本賣不動所以不再印。這不是新聞。只是「紙本賣不動」,好,然後哩?大部分的紙媒業者都是繼續沈默。市場上能夠有guts直接面對的人很少。

目前市場上有才條大聲說話的是英國衛報,美國紐約時報,華盛頓郵報。其他的紙本媒體,都在後面默默的摸著石頭過河,且用盡吃奶的力。所謂「吃奶的力」是「數位化」:搞原生內容,搞影音,搞品牌內容,搞贊助。

搞新格式,搞新花樣。

這管用嗎?好像吧。但如果什麼都不做一定會死。

話說一個星期前,紐約時報公布2015第四季(Q4)財報:獲利從2014年同期的3490萬美元,上升到2015年的5170萬(台幣17億3700萬),而營收維持4億4470萬美元。

2015全年紐時紙本營收下跌8.0%,而數位廣告營收上升8.2%,達到1億9710萬美元。

值得關注的是紐時「純數位」部分的變化:數位訂戶Q4比Q3增加5萬3000人,寫下三年來最大季度增幅。

紐約時報說,未來將繼續建置新的市場高價值主張,尤其是在品牌內容,行動平台,影音,以及VR四大領域,而且正在取得進展。目標是取得2百萬付費用戶。

紐約時報的數位改革已儼然成為紙媒轉型唯一的求生浮木。業內同行群起效尤,無不逐字研讀大天書(The Innovation Report)與小天書(Our Path Forward備忘錄)。

傳統媒體每天都在面對新的麻煩。該怎麼處理,教科書上都沒有寫。傳統媒體老闆們想要活下去,得自己想辦法。問題是,改革手段並不是一體適用在每一個想要斷尾求生的紙媒,更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萬靈丹。例如VR。這是一個很夯的影像科技領域。但導入前如果沒有搞清楚自己要拿它來幹嘛,那麼,空有很夯的影像技術,也只是徒勞的昂貴噱頭。

與其說媒體的老化,退化,去中間化,倒不如說媒體的危機是因為嚴重面臨「市場供需匹配」失衡的問題。當讀者的行為已經大幅改變,但傳統媒體從業者卻沒有發現,然後繼續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動,用舊的方式餵食讀者,沒有推出與時俱進的匹配產品,市場自然流失。當發現時,已經太晚。

過去做媒體的人總是高高在上的以「上帝的聲音」(The voice of God)姿態對待閱聽眾,現在得彎腰研究大家在幹什麼了。

ps:圖片取材自BBC。從這兩張圖片可以清楚看到英國紙媒銷量的變化,以及數位媒體市場發展的趨勢。

#紙媒 #數位媒體 #紐約時報 #數位化


Tags:

About author
我常常以為我會在電視圈幹一輩子。結果並沒有。 但我真是他媽的愛死了電視圈。這是我一輩子幹過最開心最爽的工作。但最後我還是離開了。 因為最愛不會陪你最久,所以轉行心得很多。包括職場,包括辦公室政治,數位媒體,數位內容,電商,一切有關數位世代的事物我都喜愛。 當然如果有人想要分享八卦的話我也很愛的。 【轉載文章請洽傅瑞德】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hefredjame 或 [email protected]
轉過行的電視圈人。數位策展人。專長領域 Mobile Video。 MA Documentary, Brunel Univ.,UK. Social Media Marketing,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專業文憑。 【轉載文章請洽傅瑞德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